傳統社會有句俗語:丈夫的衣著妻子的臉面。意思是丈夫的衣著形象關系到為妻的責任,丈夫哪怕穿件打補丁的衣服出門,那補丁縫制的水平也透出妻子過日子的能力。說得也是,男主外女主內的舊時代,丈夫在外拋頭露面,人前必須有個光鮮的形象,這番光鮮全憑著賢內助來打理。然而,進入現代社會,男女無所謂誰主外誰主內,這句俗語也可以顛倒過來使用:妻子的衣著丈夫的臉面。筆者有著深刻的感受。

與妻結婚三十載,妻子婚後的衣著基本是我挑選。起初,並未刻意為之。那時在安徽工作,每年攜妻回滬探親,積攢一年的積蓄,必定在上海挑選幾件衣服。妻子是外省人,自己上街路不熟,必要我陪同,既然陪同,自然當起她的服飾“參謀”。回到安徽後,每當妻子新衣上身,必贏得一片喝彩。妻子便得意地告訴同事:“都是我家小姚幫我挑的。”

下班回家妻子臉上還掛著欣喜的神情,這份欣喜便鼓舞著我為妻子的衣著更加上心。我那時在企業搞供銷,時常天南地北地出差,每到一地,辦完公差,第一要務逛商場,每次回家不空手。當然,收獲最大的還是在上海。上海當年領導中國服飾時尚之潮流,南京路上兩大女裝名店“鴻翔”和“朋街”是我光顧最多的商店。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,上海推出職業女裝,我在“鴻翔”幫妻子挑選了一套黑白小格子相間的花呢套裝裙,妻子穿上走在小縣城馬路上引來一片注目禮。90年代初,上海女性開始流行穿真絲面料的衣裙,我便成了“真絲大王”的常客。選好料子還得在上海找裁縫定制,當地的裁縫沒接觸過此類料子,不敢接活。那些年我掙的那點差旅補助全用到妻子的衣著上。妻子自然成了她那個單位時裝潮流的領銜人物。招來的便是我無窮的代購辛勞,每次出差回上海,托我代購衣服的清單開了長長一串,南京路淮海路上的服裝店幾乎讓我走遍,服裝店營業員見了我這個大客戶殷勤有加。

久而久之,妻子的穿衣便成了我的事情。上世紀90年代末,舉家回滬定居。妻子漸漸地熟悉了上海各大商業街,開始自己淘店。然而,十有八九是空手而歸。往往是看中了不敢出手,非得讓我再陪她跑一趟,我拍板了,她才買得踏實。

妻子便轉述起同事小姐妹們的評價。每每聽到:“你家老姚真會挑衣服”的贊譽,我的心裡別提有多舒坦,覺得很有面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unt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